It's Layla's labyrinth

Category: finance&economics (page 2 of 2)

推书《魔鬼经济学》

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Steven·Levitt的《魔鬼经济学》。大一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看到过这本书,当时觉得这个名字看上去很像市面上一抓一大把的经管励志书,所以就没有看。大二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Steven·Leviit是来自U Chicago的经济学博士,获得过克拉克奖(顺便说一下,克拉克奖是经济学界的小诺贝尔奖,中国的林毅夫也曾经获得过此奖),这才重新从图书馆借回来。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行为学书。因为从头到尾你看不到GPD,看不到CPI,看不到剑桥方程看不到菲利普斯曲线看不到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有的只是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进行了再验证和批判。

比如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什么犯罪率开始下降了?读者能够想到的答案有很多种,枪支限制?加重死刑惩罚?教育程度提高?毒品交易下降?社保情况转好?……似乎答案有很多种,而每一项都可以让人振振有词。但是作者用了横向对比(州际对比),纵向对比(年份对比),用对实证数据的简单分析,就轻松排除了之前若干看上去十分正确的原因,让读者很震惊的发现“啊?新的巡警制度居然对降低犯罪率没什么贡献?这怎么可能呢”……并且在层层分析之后却找到了一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因成为了key point,那就是美国60年代开始施行堕胎合法化。正是由于美国60年代后实施堕胎合法化,很多极有可能成为犯罪者的人并没有出生,从而极大降低了暴力犯罪率。当然,作者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通过详细的分析的,在这里不赘述。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Steven用这种方式让读者了解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太过单纯、太过保守,也太过经验主义。于此同时,这本书所传达给大众的一个理念——道德规范告诉我们世界运行的理想情况,而经济学告诉我们世界运行的实际情况。经济学不应该只是埋藏在数理之后,更多的它应该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方式。比如从微观人的角度,书中的概念“人是自私的,并能为动机所激励”就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定义不谋而合。人永远是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就足以让他们对社会行为作出反应,不论这个人的背景、学历和个人品质。比如本书中提到的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作弊事件。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CPS)对于芝加哥公立学校中的部分年级学生进行测验,这个测验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也关系到相关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在对过去十年中的答案库的分析中,CPS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答案有诡异情况。一些学生在简单题做错的情况下,集体作对了难题,并且所选答案一摸一样,那么,极有可能是监考老师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惜冒险修改了学生的答案。至于为什么会修改难题,因为老师无法也不敢修改全部学生的全部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一些大分值的题目的答案集体篡改,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换回更多的分数。但是,这却在答案中路出马脚。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即使是老师这样看上去很高尚职业的人,也一样会做出反应。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美国黑帮和麦当劳在组织构架上的极度相似性分析……等等,都是简单的实证分析,却足以改变你看问题的一些惯例。我想,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不复杂,但是有想法,不需要经济学基础,而是告诉你一些最简单的经济学道理。这种道理不是理论,而是看问题的眼光。你可以把它当经济学书,也可以当做心理学书,或者是行为学书。总之,个人认为它还是值得你花几个晚上,好好的看一看~~

Layla聊汇率(1)

终于考完了吐血的线性代数,交掉卷子之后感觉身体都轻了很多。反正卷子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了,能不能考好就听天由命了。每次考数学考的外焦里嫩的时候我就悲悯地想,当初还是应该听我妈的去念英语系……不过要是真的在英语系我搞不好又要愤愤不平“凭什么不让我学数学呀……!”

唉。不说废话了。

今天想讲一讲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想理一理,写一个小系列,好好深入探讨下这个问题。算是一边扫盲,一边自己研究研究吧。

我个人一直很看重汇率,因为自从上学期决定出国之后对于money以及money购买力的问题就很关注了。毕竟对于所有出国在外的商院学子,在没有奖学金的情况下精打细算是非常必要的(眼红理工科的孩子总能拿到offer,不爽……)

汇率是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指标,在经济方面,汇率反映出商品以及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在金融方面,它是资本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所以,汇率的波动对于一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从去年到现在,人民币一直受到很大的升值压力。国际各国都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

为什么呢?人民币升值之后他们的货币不就“不值钱”了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切都源自于中国影响力遍布世界的加工贸易产业。服装/鞋帽/玩具/轮胎/垫圈/电池/钢铁……在发达国家,这些生产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商品用尚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挤走了本土的相关生产者,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享受了来自贸易全球化的福利,而他们的政府却有些苦恼。本土的相关产业如果就这么挤垮了,实在不太好吧。

于是,最方便的办法就是迫使RMB升值,因为我国生产的这些产品在定价的时候,肯定是按照人民币来考虑的,因为生产所造成的成本,支出和费用都是RMB(比如要支付给工人工资),那么,同样是价格8元的玩具,前些年出口的时候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只有1美元,而按现在的汇率出口在美国市场就要卖到1.2美元,这样,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就没有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让人民币升值呢?显然不能,目前为止,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的利润低的已经超乎想象,才能够打入国际市场分的一杯羹,比如生产一件衬衫,中国加工方的毛利润还不到1毛钱,但正是靠着这样一点微薄的利润,我国南方的加工贸易产业养活了千万人。还记得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欧美国家消费者一旦缩紧银根,减少消费,我国就有大批量小加工企业倒闭,数百万农民工失业。这造成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巨大的。昨天在南大的金融名家峰会上,NJU的裴平老师和央财的副校长史教授也说了,RMB只要升值一个百分点,中国20%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估计就要倒。

所以RMB是不能随意升值的。虽然升值了之后对于我等打算飞跃重洋的小民比较有利,但是对于整个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国内有人提倡RMB升值,认为RMB升值之后,原材料的进口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对RMB是有利的。这个问题我很赞同我们副院长裴平老师的观点。先来看看国际市场的原材料价格,重工业方面,铁矿石涨价近百分之八九十,石油价格涨成什么样不用赘述。轻工业上,棉花,羊毛,粮食……所有东西几乎都在涨价,在这种情况下,纵使RMB升值,也无法cover掉成本的增加值。

其实这些道理,国外政府应该都明白,他们也知道汇率上升意味着什么,但是国家利益还是驱使着他们给中国RMB升值的压力,就像是中国政府也一直没有官方同意RMB升值一样,国家利益决定一切。

另外,人民币升值是发达国家政府想要的,却不是发达国家人民想要的(因为他们会少了物美价廉的made-in-china goods);人民币升值不是我们国家政府想要的,确实我们的人民想要的(这样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起来才爽嘛),所以,同样的经济现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就是很不一样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碰撞,也是经济学最有魅力的地方~~:)

也谈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学和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于是信息经济学的基础。

今天想谈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家里的一张保险单。

上个学期爸爸买了车,也顺利成章的办了车险,我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便问爸爸要来了保险合同细细查看起来。爸爸买的是一家不算很有名的保险公司的一份普通商业车险和一份交强险的组合装,我看了看条款和保险金额的设置,转头随意地问了爸爸

“爸,这份单子的绝对免赔率是多少你还记得吗?”

老爸一脸茫然的看着我,看来他对于绝免赔额非常陌生,于是我又尝试着问他:“那么……交强险在无责任条件下的赔付限额你知道吗?”

老爸依然一脸茫然。

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后来我给老爸讲了这份单子的一些重要细节,让他拿笔记了下来。据老爸说,这份保险是他找熟人买的,所以买完之后也没有多关系一下就朝抽屉里一放,再也没有管过它。

正如一开始所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经济的一种常态,是各类经济、金融机构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是博弈、均衡等经济行为的前提。如果没有了信息不对 称,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就可以很轻松的进行交易——就像是你知道了每一家银行明晰的、不掺假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你当然会选择现金充足、盈利能 力好、负债比率低的银行存钱或者委托其理财——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做到。几乎没有一家银行会向投资者给出完全可信的财务状况报告,否则,金融危机里那些 平日光鲜无比的投资银行们就不会再同一时段集体轰然倒塌。

又比如纳什均衡里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两个囚徒被分开关押后分别审问,由于两人互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如何,往往会选择主动坦白,而让警察最终获利。将两人分别关押审问正是为了造成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最终阻碍他们可能达到的最优选择(即两人都不招供)。

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这种常态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在某些中尤其明显。比如保险业。保险是一个经验风险的行业,风险的未知性和可能带来损失的巨达性使 得对信息的掌控在此行业中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购买保险的时候,必须要向保险公司详细的描述标的物的现状以及其他合法的信息(比如买人寿保险的时候,就要对 过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做详细的书面陈述),一旦由于投保人提供信息不充分而导致保险费用没有充足估计,直至出险时,投保人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得 不到相应的赔偿。

相对的,由于保险公司的专业性和他们对于法律法规、保险条款解读上的优势性,保险公司也需要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做出贡献,其 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告知原则,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有义务向投保人说明关于本次投保的具体事项,并且解释关于该险种在办理、定损和理赔上的各种事项,尤其应该 向投保人说明除外责任等会影响理赔结果的事宜。

又回到我爸爸这里来,我很疑惑为什么他对于无责赔付、免赔比率和费率浮动等问题一无所知。我自己没有买过保险,所以不知道在实务中保险公司是否能做到他们应尽的义务。爸爸说这是他经熟人介绍购买的,所以没有怎么关注就买下来了。

这 就牵扯到信息不对称消除的内容。信息不对称并不是个好东西,他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成为危害经济的两大要素。那么消除信息不对称就是重要的任务。法 律法规成为了首选,因为法律是大家必须遵守的,所以法律规定的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条款能够硬性的达到其目的。但是,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各式各 样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他们作为中间人平衡着投资者和资金搜集者。还是以保险业为例,保险公估机构就是一个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机构。当出险的时候,保 险公司的定损部门显然对于定损的解释有优势,而投保人却由于专业的限制有吃亏的可能,保险公估机构作为一个独立、不依附于保险公司的机构,具有专业的定损 能力,可以有助于投保人消除信息不对称。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要有一种掌握信息的意识。比如我亲爱的老爸,他觉得把单子交给熟人就放 心了,虽然这件事上也许不会出什么纰漏,但这种态度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可。也许国人太信赖于“熟人”或者“关系”的优势,很多时候反而忘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信息从而维护自身的权利。

想到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有相信自己的的勇敢与毅力。用这句话来结束今天的blog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