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Arbitrage

It's Layla's labyrinth

Archives (page 5 of 5)

谈恋爱就像等offer

前几日在网上碰到既打算飞跃,又纠结感情的X同学,无聊地扯了一阵之后总结出来,权当是笑谈,可是想一想又不无道理。

其实谈恋爱真的挺像等offer的,等到了的人很开心(比如某某某谄笑),等不到的人很纠结(不如某某哭)。

比如,可以这样定义:

有人喜欢是offer,不喜欢对方是withdraw,觉得可以考虑是waiting list。

又比如,找GG/MM的时候总要从很多因素考量:

自身才智就像是paper和research,是否够努力看GPA,有没有上进心看GRE和toefl分数,能力和经验是personal statement,一条条像CV一样摆在面前。

比如谈恋爱和等offer一样,标准也不是固定的,王子可以看上灰姑娘,富家女可以和穷小子在一起,就像是同一个人,既可能收到Princeton的offer,也可以被NYU列进waiting list一样。

再比如,谈恋爱中最关键的不是制定一个标准来一个个检查,而是看和对方是否match,就像是有人虽然看上去不那么牛,却和一个prof的方向很match,很快收到了offer一样。

谈恋爱的过程中,不喜欢或者觉得不match的offer不要乱申请,否则搞得左右为难;自己不喜欢的offer一定要早点withdraw,免得伤rp;也不要随意把对方放进waiting list,同样伤rp,如果有真正喜欢的offer就早日从了吧~……

最后,祝愿大家早日拿到心里的dream offer~~both for education and for love……

可爱调皮淘气

唉,不知道我的dream offer在哪儿呢……

ERP沙盘比赛+管理学案例+杂七杂八

这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杂的一篇文章。

先说自己吧,最近心情非常不好。又一年的飞跃申请要结束了,各种牛人浮出水面,今年NJU finance已经创造了历史,Chicago也有,cornell有三个,应该是相当不错了。可是自己却没办法开心的起来,总是想到大一下杯具的数学分数,然后痛苦不已。

飞跃对于金融的学生来说也许真的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小心翼翼又看不到希望,一门数学成绩没考好就觉得五雷轰顶,NJU商院过70不得重修的规定又让人不知道是该说“严谨”还是“迂腐”……托福没考好何时刷分,到底是今年10G还是明年6G,数学建模要不要参加,香港交换会不会影响进度……如此多的问题,再加上两周以后的期中考试,27号之前的520论文竞赛。无奈的发现这个学期真是没有什么盼头。心理压力很大,很难受又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身边的好朋友没有一个是打算飞跃的),所以才会不争气的跟妈妈打电话打到哭,爸爸总是安慰我,我也知道,自己就算大四毕业飞跃失败一样可以找到好工作,毕竟CV上那些用之前无数个不眠之夜拼凑出来的东西不是白写上去的。

可是还是很难过,想捧着一听啤酒坐在操场看台上哭,却发现连这样的心情或者时间都没有了。

开学初因为熬夜,因为不停的喝咖啡,因为生病,因为压力……身体真的是垮了,垮的妈妈都害怕地在电话那头说,你快回来我带你去医院。

但是与这些相比更加难过的是看不到未来。心里的难受才是真正的难受。谁能懂。只能一个人独自的扛下来,唯一能够鼓励自己的,就是,layla,尽力去试试吧,尽力吧,你别无选择。

————————————————————————————————————-

接下来说一下管理学的作用。上一周没有写blog的原因就是因为一直在带着小组做管理学的案例分析大作业,抽到的题目是摩根斯坦利的人力资源的决策案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猛敲:Rob Parson at Morgan Stanley,题目不算很难但是时间很不凑巧,刚刚好夹杂着一个清明节假期于是N多人都回家于是真正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4天不到,于是我就疯了……熬夜做PPT写讲稿弄得无比纠结……偏偏我又有点轻微的完美主义,结果……ORZ终于在礼拜四上台搞定了presentation,蓬头垢面地爬上来……

不过这次作业虽然紧,但是却能学到很多东西,知道了一些人事制度上需要考量的问题,甚好,也不罗嗦了,过段时间上传PPT吧,现在在机房,搞不起来。

——————————————————————————————————————-

最后说一下ERP沙盘比赛,沙盘模拟比赛是一种模拟商战的比赛,很有意思,参赛团队要完成从公司注册到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线和厂房购买,人员招聘,纳税,交保险,卖产品,报价等等一系列所有的活动……所以非常非常麻烦,昨天洁洁和阿邙很认真的用excel算了一个下午,研究消费者曲线和原材料报价曲线研究了好长时间,最终昨晚完成了第一季度的决策,看着虚拟的注册资本一笔笔花出去,四个人都心疼不已……

不过大家谄笑着说,要是现实中真有60万本金给我,我一定先卷铺盖跑了

我说,非也非也,应该把这公司弄上市……60万哪够啊,要卷也至少得卷个600万是吧……

好了好了,完全是开玩笑的,我还是挺胆小的,估计这辈子与贪污犯罪无缘了……呵呵

机房要关了……下线,马上又是ERP比赛第二季度的决策和520论文竞赛的小组讨论……日子就是这样没盼头地堆积起来的……

NJU Union团队的CIMA案例比赛总结

本来想自己写一个总结的,但是既然Alex已经写了非常详细的总结贴,我就转载过来吧~这就是我们团队的CIMA经验咯,希望对有兴趣进行case study或者参加同类比赛的朋友们有帮助。

不过比较雷的是,这篇帖子把我们的真实姓名全给公布了……||||

原帖请参见Alex的个人主页:http://imath.byethost24.com/?p=51
关于cima的比赛请猛敲:http://gbc.cncima.com/home

CIMA比赛结束了,想来是要写篇文章纪念下的~貌似有点长,靠近四千字,大家凑合着看吧~

经验篇

先说经验吧,貌似这是人们最喜欢听的。

一、              组建最合适的团队,不得不说,我们团队并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呵呵~比如我,专业知识跟不上,英文不是很好,拖累了大家;但我会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只合适的团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吧:

1)  一个会计专业素养很好的,我们曾经看过南大某些队伍的报告,NPV貌似算错了。CIMA专注于管理会计,所以一个会计的哥们儿必不可少。另外,他的excel操作也会很有用~

2)  一个工商管理的哥们儿。原因显然是由于CIMA是专注于管理会计,所以工商管理的蛮有用的。但是我们组没有,其他很多队也没有,貌似是因为工商管理的很多东西都可以速成。所以这个是个可选项。

3)  一个熟练操作视频剪辑软件(比如会声会影)、PPT的哥们儿。对于视频制作,这个其实可以请自己善于此道的同学帮忙。但是PPT制作,还是最好有一个组员很擅长,对于擅长到什么地步,下面我会细讲。另外,我们此次参赛还运用了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不知其他队伍有没有使用

4)  四个人的英语阅读、作文、表达能力都必须不错。这是我们的硬伤,由于我的破口语,严重拖累我们组,很对不起大家。最好的话,四个人都会一点才艺,毕竟复赛时team show占了20%的分数。

5)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团结!!!不得不说,我们四个人真的很不容易。我期间要准备八门期中考试,田慕昕要考托福,王宁欣作为商院学生会副主席要忙迎新晚会(很繁琐的工作),雯丽姐还不幸进了医院,差点被隔离。但是NJU Union(南联盟)团队自从20080826成立以来,一直团结努力地走下来,很庆幸能成为其中一员。我、老田、宁欣之前已经合作过很多回,雯丽姐也很快融入其中。这样子,我们才会去啃下一本本战略管理的书,才会看一篇又一篇材料,才会快速成长!

二、              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初赛结束后,我们看过南大其他几只队伍的报告,貌似除了我们,其他基本都没有按照评分标准来。有一支队伍完全忽视对字号和行距的要求,一只队伍完全忽视正文2000字的要求,一气写了七千多字。有的队伍没有看到评分标准对企业道德关注。另外,貌似很多队伍没看到参考答案,仔细研读参考答案,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出来加以模仿。

三、              如果可以的话,提前准备。南联盟一直觉得我们不够优秀,但是我们足够努力。不过参加复赛时,才知道我们努力得还不够。很多队伍在此次比赛之前也就是开学时分,就把去年的题目做了一遍,积累了大量经验。虽然在准备CIMA中,我和老田起码三个周没有去上课,但是上外(记不清楚了)是连续很多天只睡三个多小时。

四、              前人经验+同学帮助!最后做的很好的上外,他们是二战CIMA。我们则受李宸霁学长和乐萌学姐很多帮助,万谢!由于我们不是工商管理出生,所以姜东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对于视频制作,谢谢新传院的孙骎(也是南联盟的一员哝~)对于英文论文撰写,感谢李施、王天娇、邹诗云等同学。对于PPT制作,感谢王晓晖、马晓旭的PS处理。对于车票,感谢雷宇光学长,你冒雨为我们买车票,好学长啊!其他,还要感谢很多人。比如我周围的兄弟姐妹们,你们伴我度过这时光~

五、              下面正式进入初赛report撰写阶段。由于扮演的是一个咨询师的角色,所以一些咨询的基本流程以及行为方式还是值得看下的。推荐《麦肯锡方法》,很赞很赞。另外,网上可以下载很多麦肯锡、埃森哲等咨询公司的咨询报告以及PPT,可以适当狩猎,寻找咨询的感觉。按此,题目提供的case虽然很长很长,但是值得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另外cima官网还是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资料,细细找,你会有很大收获的~在对case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做一些基本分析了,比如财务分析,这很重要。具体分析流程,我们融合了李宸霁学长提供一份材料以及一本战略管理的专业书的体系,然后套用了一堆分析工具,SWOT- CLPV、PESTAL、五力等等。有了初步分析结果,就可以开始写了。注意,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来!我们到提交报告前两天才发现我们报告撰写没有按照参考答案来,匆忙修改。由于字数有所限制,所以把分析工具写在附录里,这样子会节省字数,另外,运用图表,因为图表里面的字数不计。但是正文部分尽量还是短一些为妙,控制在2500以内。框架结构如何安排,也是完全按照参考答案。其中诸多奥妙,只有研读过才会知晓。另外,case一般都有实际背景,所以读一些 paper会很有帮助,我们看了很多电信业的paper,对电信业有了诸多了解后才可以提出一些分析与建议。大家要充分利用南大的图书馆资源啊!

六、              CIMA不是阅读理解,是分析解答!case有21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而且字体很小。诚然对大家来说会很吃力,但是并不是因为此而降低分析的档次,很多队伍(包括我们做的某些部分)做的东西给人感觉就是在做阅读理解,从case里面挑出几句话,套用某个牛掰的分析的工具,写几句像模像样的分析。比如 SWOT,很多情况下真的觉得做这个很无趣,貌似经过SWOT分析后,思考的东西还是老样子,但是利用SWOT-CLPV,你就可以挖掘出key points。CIMA的tutor给复赛选手分析时,指出:选手们大都提出了很有创新很好的建议,但是商业环境要求我们做出的每一个recommendation都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得到保障。这就要report言之有物,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耕。这一点上外做的极赞,复赛他们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很详细的数据分析支持,让人折服。

七、              快速学习+慢速积累!学习最快的方式是——找一个高手手把手教你!战略管理不懂,找一个懂得跟你扯一会儿,推荐本书,疯狂阅读!什么是安索夫矩阵?不懂,百度一下,找几篇paper读一下。但是不得不说,有些东西需要慢慢积累。经历了此次比赛,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很多不足,继续引述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的话,好的东西需要慢慢积累,等到用时,厚积薄发。这次比赛,虽然很多东西是速成,但是比如会计分析,这就需要长期积累。business sense也是不可以速成的。所以,比赛完了,我们首先没有想到如何吃饭,而是决定一起自习,好好学习。

八、              初赛的report撰写最好请英文较好的人帮忙修改下。我们期间找过了李施等同学,他们不仅用词更为精准,而且句式也更紧凑,行文逻辑更符合英语思维。团队视频有可能还是尽量做得更好一点,更Professional一点,这一点上外做的极好。与之比,觉得其他所有队伍都是打酱油……

九、              如果有幸进入了复赛,大家要准备的就是复赛的team show(3min)+presentation(12min)+Q&A(5min)。其中team show占20%,所以之前建议大家组队时还是最好有点特长,如果没有,考虑一下是否可以速成,诺丁汉大学就是大家扮成圣诞老人唱歌分发糖果;华东交通则是跳了一段舞,显然是速成的。

十、 presentation显然是重中之重。一个是团队精神,尽量每个人都陈述三分钟左右。一个是口语,由于全部是英文陈述,所以练好口语很重要。一个是上台表现,不得不说,我真的腿抖了,幸好西裤比较粗,别人没看出来。最关键的就是presentation 的内容了,依然引用tutor的评述:由于面向对象是board member,他们对行业的了解显然比你还要多,所以Introduction to *这块就不用了。在分析过程中大家一般都会采用了各种分析工具(MBA智库上有一百多种),但是分析工具本身可能就有漏洞或者board member不同意某种分析工具,不要在过多讲述使用分析的过程,尽量直接陈述使用分析工具后的分析结果。

十一、       PPT制作。我曾经看过近百份咨询公司(主要是麦肯锡,还有埃森哲、华信惠悦等)的PPT,发现他们的PPT一般很少用动画,而且PPT上基本很朴实(这种朴实不是指的初学者的那种,一定要区分),而且各种图表随处可见(曾在一个PPT论坛看到PPT制作圣经,只一句——能用图不用表,能用表不用字,以为然)。而且PPT上有很多关键性分析语句,所以一份PPT显得内容量很大(特别是麦肯锡)。我们最后采用了埃森哲的模板,它的信息量相对少一些,这样子便于接受。不过上外还是采用了类似于麦肯锡的PPT,每页PPT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但是他们没有采用麦肯锡的黑黄色调,采用了比较亮的色调;诺丁汉大学基本模仿了麦肯锡,还被裁判询问为什么采用黑色背景。对于图表,推荐office2007或者2010,尽量不要用2003,真的很土。推荐一款软件,亿图图示专家软件,功能极其强悍,而且做出来的东西很好看。对于商业图表的绘制,还是很有讲究的,建议大家多逛逛一些PPT论坛,比如直方图,一般是不划等高线的,而且纵轴一般只标四五个标度。这个需要大家平时自己的体味。

十二、       Q&A环节。找一些落选队伍来帮你们挑刺。千万不要找一个没参加比赛的人,一般来说,他们提不出什么实质性问题。谢谢倪佩佩童鞋,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最后问的两个问题其中一个竟然就是你提过的。然后认真准备好答案,临场时积极应变,应该没有问题的,相信自己!不过来时团队合作,最好四个人都能回到到。

做事的意义

首先,托福考完了。大悲剧,竟然没有上100,不仅是自己,身边同学、好友都诧异得很。本来英语一直是自己的强项,这次却考出了非常不理想的分数。的确是遗憾。可能是因为考托福前一周胃痛+发烧感冒,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寒假没有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anyway,都是理由,又都不是理由。

不过后来想一想,实际上最遗憾的并非是考出的分数不理想,而是现在我回想起来,当初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托福。

为了出国?时间不对;为了交换?香港并不需要托福成绩;为了找工作?那为什么不先把高口安安静静考完……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有在现在分数出来之后,才惊恐的发现,自己当初并没有想明白,就给了ETS1410块换取一个考试机位。只是潜意识里觉得考托福是个不错的选择,周围也有很多同学考了托福,就急急匆匆的去报了名,还生怕抢不到机位。可自己却从头到尾没有想明白这个选择到底“不错”在哪里。

其实想一想,这样的现象又岂止发生在我身上?又岂止发生过一次。

前两天看到MZ在人人网上的日志,很有体会。作为一名还不错的学校的还不错的院系的学生,尤其是这个“还不错的院系”是商院。于是,从我进校开始,整个大环境就抛给我这样一种概念:投行、咨询、快消、四大……摩根、麦肯锡、宝洁、毕马威……这些专有名词在学长学姐或是同学的口中就像镀着金光,几乎所有人都以能去这些地方工作为荣。

是的,的确,它们很好,它们是世界知名集团,是白领乃至金领的代名词。谁不想飞在云端,拿着hilton的VIP卡享受五星级服务(参考电影:在云端up in the air),就连我自己,也把进入麦肯锡当做职业发展的第一追求。

但是,有多少人在前赴后继地朝这些公司投递简历、为了一个intern名额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想过:“我为什么去那里?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要什么,它能给我什么?去了之后我该做什么,做了这些事就能得到我想要的吗?”

不知道是中国人的天性还是现在学生的悲哀,我们在看到blingbling发光的东西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靠近、想要得到,却从来不去想一想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所以才会在“回忆”、“反思”的时候惶惶不可终日。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却发现自己像是什么都没做。如果连你做的事的意义都不明确,那在做事的过程中又怎么可能投入?不投入地工作,怎么可能总是带来好的结果。

我很庆幸自己在大二的时候就花了好多个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地想了这些问题,而不必等到大四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在后悔当初放弃的时光(好吧我知道某些大神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把这个问题想的很清楚了),我是认认真真考虑之后才可望去到麦肯锡的。我要做管理咨询的工作,我热爱这种全方位的挑战,我喜欢对不同的行业的企业进行探讨和研究。

而不仅仅是因为mckinsey这块金砖招牌。

最近推掉了很多比赛和活动,除了不得不被拉去做的分享,这学期几乎已经没有参加什么活动了,就连学生会的事,也全部放手让部长或者小部员们去做。也许是逃避,也许真的没什么心思再做下去。每天只是认真上课、听歌、和朋友聊聊天。偶尔去鼓楼玩一玩,参加了百合BBS乡版的小版聚。有空的时候就在图书馆,看看专业书,然后用蜗牛速度学者LaTeX,我还记得暑假要帮爸爸排版试卷。

也许比起一个漂亮的托福考试成绩,我更喜欢自己看看英文的report、case、passage,在omegle上和陌生人聊聊天。

就像是比起一个全国四级网工的证书,我更喜欢自己买本算法和编程的书,躲在宿舍里开着小本自己学习。

这样很好,我希望以后,在做事之前,自己也能想明白,做事情的真正意义。

关于爱情的讨论

今天在上数学选修课,Alex突然从天而降(其实我一直觉得你还在南通做项目……),又很惊喜的发现金丹姐姐也选了这门数学课,所以三个人决定下了 课去喝奶茶。在奶茶店聊到Alex工作的事情,然后就聊到英语能力,接着聊到最近大热的瑞银女PK渣打小三的英文邮件,然后就聊到爱情的问题了。

金 丹姐说,认识1-2年结婚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如果周期太长,爱情就会消失,就像是七年之痒。而Alex反对,他抛出周董的爱情经济学理论:即两人认识的时 间越长,信息不对称的差异就越小,这样两人的生活中信息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如果相识的时间太少,这些矛盾就会在婚姻生活中放大,最终带 来可能很坏的后果。

就他们俩的讨论,我个人认为,周董的爱情经济学的理论所认为的“相处时间”和“问题发现&解决”构建成了一个线 性相关的联系,就像是一个回归函数一样~但是现实中往往并不是如此。爱情的效用和时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在到达顶点之前,一对 couple享受着爱情的甜蜜满足感,并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着爱情的成长,但过了顶点之后,当双方的了解过了维持婚姻必要的临界点的时候,无 婚姻的爱情所带来的效用指数就开始跌跌跌……也许这就是所谓七年之痒吧。

好了,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找出这个曲线的拐点呢~这也是金丹姐姐问我的一个问题:爱情可以用理论定量研究吗?

我觉得不行。原因有二:

1、感情的变量太多,即使为每一个变量加上代表其影响力的影响系数,并且找到适合的函数或者线性回归方程,最终很有可能带来一个无法求解的高阶方程组(即使能够用MATLAB之类的求解估计算出来的值也不见得就多有意义)

2、 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假设前提。比如最重要的理性人假设。也就是说爱情中的每一个参与方(GG/MM/甚至是小三)都能够根据所掌握的已有信息理性 的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事实上这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爱情中能保持理智的人太少了(……或许引入神经生物学可以解决这个变量的偏差纠正问题,呼 唤neuro大神!)

但是,爱情还是可以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来看待的。比如如何定义最好的爱情。个人认为,最好的爱情或者婚姻就是相爱 成本最低的爱情。我们现在所谓的“相处的很舒服”、“不用努力维系关系就很开心”说的就是爱情成本的minimum~不过爱情成本也的确是一个很难量化的 东西,因为每个人对于爱情成本的理解,和他们的边际成本负荷率(也就是他们对于承担成本的意愿的指标)也是不同的,这种独立但不同分布的大量样本的分 析……还是交给张涤新老师去研究吧……调皮

那 如果这样说的话,爱情和友情的区别在哪儿?我也可以拽出一个友情成本来描述友情啊。实际上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变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影响友情和影响爱情的 因素有很大不同,所以两者的分析方法可以一样,但分析结果和所建模型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友情一般就很少有七年之痒之说对吧~

OK,其实网上还是有很多的关于爱情定量分析的好案例,作者强大的数学功底让定量分析成为了可能,最著名的应该是那篇IT男写的《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吧……

实际上,废话了这么多(确实是废话,因为没得出什么有建设性的结论),只想说一点,爱情有时候就像是做金融期货一样,都是拿今天的前期投资(保证金)来“赌”明天,赌对了,就换来未来美好新生活,赌错了,赔了夫人又损钱损RP这种囧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总而言之,谨慎一点总是没错的~

最 后补一句牢骚,实际上经济学的视角总是很有意思的,最近google撤出的消息中,大多数更关注信息自由化和个人权利的诉求,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自从 google放出要撤出的消息之后,google的股价持续下点的将近10个百分点(当然这也跟google在德国、中东等国家遭遇“数字图书馆门”和 “gmail门”事件有关),于此相对的,百度在大力发展贴吧业务( i 贴吧)和强化服务功能(中老年人群基本不会去维基百科的,他们只要百度百科就够了)的背景下,股价上升了30%+~

我很期待这两天的股市指数啊~~~google会绝地反击吗?还是继续跌?而李彦宏会因此市场&财富双收吗?

偏题了……|||

霍桑实验与管理的艺术

先说句废话:layla终于考完托福和高口归来。本来大二考托福就只是为了测验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为大三的正式考T积累一下临场经验,总的来说这两个目的达到了。只是现在有些心疼花出去1410元的沉默成本(此次备考完全零成本,除了交了报名费1410块),下次报名时果断应该查一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果断选在人民币升值高峰付款(托福报名费以美元计价)。

下面言归正传。上周四的管理学课上,老师讲到了管理发展的历史,提到了非常著名的霍桑实验。这个系列实验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进行,本初目的是研究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比如在福利实验过程中,为工人准备下午茶,给工人休息的时间……等等,当然了,很自然的,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当这些福利被撤销之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按照道理而言,这种落差应该会对工人产生负面的激励作用,但为什么没有呢?我课后想了想,联系了一下当时的历史,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美国工厂给予工人的福利很少,所以仅仅短时间的、很少的福利提升,对于工人的正面激励却达到了相当大的效果(联系边际效用递减效应,这种短时间的福利反而拥有最好的单位激励效用),以至于战胜了福利撤销之后的心理落差。

这个实验的精妙之处还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访谈实验中,实验者们在与工人谈话的过程中,发现工人们并不倾向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也就是说,工人们并不把代表上级利益的一方当做自己人。在这个工厂里存在着这样的信息不流通,是的科学管理的效用大打折扣。“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环环相扣中,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应策略的有效性都值得质疑。

接下来,实验者们还发现,工厂里存在着“非官方小组织”,也就是小团体的存在,一个工组的工人(包括小组长)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工人互相扶持,很多人宁愿放弃按件计价的劳务费减少完工量,目的是防止工厂提高标准,使团体内生产效率较弱的成员被工厂裁员。甚至,很多人为了不离开小团体,会放弃提升的机会。

霍桑系列实验的种种研究结果把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员工的企业依赖度”。科学管理在霍桑试验之前更多的是一门科学,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甚至严苛到工人的每一个动作怎样完成最省时省力,企图通过严格的管理来达到产量和利益最大化(个人推荐:参考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但是霍桑实验告诉我们,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自然界一切既定的元素。很多时候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一点点温馨的福利,一点点尊重和沟通,可能比严苛的制度更为有效。

正是霍桑实验,将企业家的目光拓展地更远,从大萧条之后,欧美的企业管理开始逐渐福利化,人性化。那么,是不是今天那些以高福利著名的公司(比如以注重员工发展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也应该感谢感谢这80年前的霍桑实验呢?

PS:老师上课时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经济繁荣的时候,人们往往看到管理科学的一面,而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才更容易看到管理艺术的一面。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经济学也是如此,它虽然是一门科学,是以数理和统计为基础的科学,但更多的时候,它也有自己的艺术的一面,因为,它和“人”紧紧的绑在一起。

下学期的课表

明天就要回南京,窝在仙林继续念书了~今天又整理了一下下学期的课表。

1、线性代数:3个学分,重要性不言而喻,反正金融是跟数学脱不了干系的,想从我们系一堆高中学数学竞赛的人里杀出重围真是……不谈了,上学期的概率统计又差一点没拿到90,杯具……线代是要好好学,毕竟对于经管而言还是很重要的,更何况是梦想参加CUMCM的人呢?

2、政治经济学: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我们系的政经跨度如此之大,大一上完了一半居然要挪到大二下才上另一半。不过下学期政经的老师都是大牛中的大牛,学校的党委书记HYX老师(传说中经常给国务院做参谋……)还有产业经济系的头号人物,经济学院院长LZB……这课无论如何要好好学

3、国际贸易:这门课不算我们核心中的核心,主要是国贸系比较看重,不过给我们上课的应该是国贸系的系主任,再加上我自己对于国际贸易很感兴趣,嗯,好好观察

4、公司金融,传说中的小变态课,主要是老师考试特BT,听说上回他考试论述题没有论述材料,案例分析题没有案例,结果老师解释说”我不是课上讲过这个案例的么……”学长学姐一片昏倒~~~看来不仅平时要用功,期末复习的时候也要吃苦背了……

5、保险精算(生存模型):传说的大二下两大变态之一,终于是我们专业中的技术性课程了,传言ZDX老师每年都要挂掉30+的人,我们系也才80人左右……老师考试前还放言“卷面满分110,你们考到40我就算及格”……昏死。不过保险精算的确是有技术含量的课,理所应当要好好学。

6、统计学:传说中大二下两大变态课之一,授课老师是商院“西毒”的XXZ,其实我觉得说老师西毒也过了,只不过是要求严格一些吧。但是XXZ老师每年挂掉40个都属正常,我一想到这里就抽搐不已。好好学统计好好学统计,统计学的确很有用。

7、管理学:我看到管理学的老师是个女老师,一开始还庆幸了一下,因为上学期我们的老师就无一例外全是男性,下学期课表中也基本都是男老师。不过听说这个女老师很严……ORZ不是吧……持续抽搐

8、人寿保险理论与实务:专业选修,不过我不喜欢因为课的等级就分别对待,我认为不管必修选修,只要对自己有用就是要好好学。这门课的SWJ老师据说是我们系很牛的老师,在数学方面也很有造诣,果然是做人寿的啊~

9、毛邓三:……这种课程的好坏一般全凭老师授课的本事……不过这课居然有4个学分,凌驾于数学和所有专业课之上……凭什么……哎,尽量别翘课。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老师能讲得好的话,毛邓三也可以很有趣的。

10、无处不在的数学:全校通选课里最热门的一门课,我很幸运选到了。授课的老师是数学系的党委书记QHR,很nice的人~~我真的是很喜欢数学呀

11、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另一门公选课,也很热门很难选。我挺开心能选上,不过据说这门课的性质要被改为艺术课程,可是我的艺术学分已经满了(多亏了面试合唱团),我本来以为这门课是文科,我的文科学分还差……这样看来岂不是逼着我退选?舍不得啊,算了,这么好的课自己去上吧,大学里就是要学之广博嘛……至于文科学分,大三再补吧

12、体育:我的万年弱项,索性下学期是最后一次上体育课了,哈哈~!健美操是没问题的,立定跳远去年测过一次也没问题,唯一囧的就是800,我长跑永远在及格线左右徘徊。为什么南大每年都要测长跑?大学前两年要跑3次800,2次2400米~~~痛苦死了……

也谈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学和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于是信息经济学的基础。

今天想谈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家里的一张保险单。

上个学期爸爸买了车,也顺利成章的办了车险,我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便问爸爸要来了保险合同细细查看起来。爸爸买的是一家不算很有名的保险公司的一份普通商业车险和一份交强险的组合装,我看了看条款和保险金额的设置,转头随意地问了爸爸

“爸,这份单子的绝对免赔率是多少你还记得吗?”

老爸一脸茫然的看着我,看来他对于绝免赔额非常陌生,于是我又尝试着问他:“那么……交强险在无责任条件下的赔付限额你知道吗?”

老爸依然一脸茫然。

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后来我给老爸讲了这份单子的一些重要细节,让他拿笔记了下来。据老爸说,这份保险是他找熟人买的,所以买完之后也没有多关系一下就朝抽屉里一放,再也没有管过它。

正如一开始所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经济的一种常态,是各类经济、金融机构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是博弈、均衡等经济行为的前提。如果没有了信息不对 称,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就可以很轻松的进行交易——就像是你知道了每一家银行明晰的、不掺假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你当然会选择现金充足、盈利能 力好、负债比率低的银行存钱或者委托其理财——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做到。几乎没有一家银行会向投资者给出完全可信的财务状况报告,否则,金融危机里那些 平日光鲜无比的投资银行们就不会再同一时段集体轰然倒塌。

又比如纳什均衡里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两个囚徒被分开关押后分别审问,由于两人互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如何,往往会选择主动坦白,而让警察最终获利。将两人分别关押审问正是为了造成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最终阻碍他们可能达到的最优选择(即两人都不招供)。

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这种常态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在某些中尤其明显。比如保险业。保险是一个经验风险的行业,风险的未知性和可能带来损失的巨达性使 得对信息的掌控在此行业中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购买保险的时候,必须要向保险公司详细的描述标的物的现状以及其他合法的信息(比如买人寿保险的时候,就要对 过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做详细的书面陈述),一旦由于投保人提供信息不充分而导致保险费用没有充足估计,直至出险时,投保人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得 不到相应的赔偿。

相对的,由于保险公司的专业性和他们对于法律法规、保险条款解读上的优势性,保险公司也需要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做出贡献,其 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告知原则,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有义务向投保人说明关于本次投保的具体事项,并且解释关于该险种在办理、定损和理赔上的各种事项,尤其应该 向投保人说明除外责任等会影响理赔结果的事宜。

又回到我爸爸这里来,我很疑惑为什么他对于无责赔付、免赔比率和费率浮动等问题一无所知。我自己没有买过保险,所以不知道在实务中保险公司是否能做到他们应尽的义务。爸爸说这是他经熟人介绍购买的,所以没有怎么关注就买下来了。

这 就牵扯到信息不对称消除的内容。信息不对称并不是个好东西,他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成为危害经济的两大要素。那么消除信息不对称就是重要的任务。法 律法规成为了首选,因为法律是大家必须遵守的,所以法律规定的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条款能够硬性的达到其目的。但是,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各式各 样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他们作为中间人平衡着投资者和资金搜集者。还是以保险业为例,保险公估机构就是一个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机构。当出险的时候,保 险公司的定损部门显然对于定损的解释有优势,而投保人却由于专业的限制有吃亏的可能,保险公估机构作为一个独立、不依附于保险公司的机构,具有专业的定损 能力,可以有助于投保人消除信息不对称。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要有一种掌握信息的意识。比如我亲爱的老爸,他觉得把单子交给熟人就放 心了,虽然这件事上也许不会出什么纰漏,但这种态度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可。也许国人太信赖于“熟人”或者“关系”的优势,很多时候反而忘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信息从而维护自身的权利。

想到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有相信自己的的勇敢与毅力。用这句话来结束今天的blog吧。

第一篇

重归于在sweet-layla.com上写下了第一篇日志。

想建立个人主页已经很久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浅,所以也就一直忍受着各种BSP们,受不了新浪就跑到blogbus……一直这样的来回摇摆。

今年寒假19周岁,按照江苏的算法我已经算是20了,独立建站的想法又一次冒出来。大二以来常常阅读别人的博客,去看blogger们的思考和思考的方式,我很感谢那些写下自己所学所思而给我带来诸多感触的博主们,即使他们并不知晓。

还记得看到同为NJUer的学长徐宥那一篇影响了许多人的《我的大学》的那个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失眠良久。徐宥学长大二的时候在做什么,而我又在做什么。可能以前的我,太过浮躁、太过不安定,所以在回头看的时候,不安和心虚的要死。

想起Sunny对我说“你急什么,就算拿你现在的简历出去找工作,未必拼不过那些大四的”,就连一直很崇敬的学姐也总说“你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吧?有多少人能一年做3、4个全国比赛,做着学生会又能把学分绩稳定在4.5的?”,最好的朋友也叹气说“Layla,不能太要强啊,你这样上哪儿找男朋友啊?”

即使是这样,也依然在闭上眼的瞬间捂面哭泣。别人以为我是压力太大,被繁杂的事务缠身后心里会垮掉,但我知道并不是这样,我唯一难过的,是我并没有在这些繁杂的事务中真正做多少实际的事。旁人往往看到光鲜的一面,只有自己会为这些漂亮的名号而感到面红耳赤。

我期待一场改变。

希望能从这个站点开始。layla,我期待你的一场改变。